我國合成橡膠產業結構性過剩嚴重
發布時間:2018-01-03 10:53:53
近年來,我國合成橡膠產業結構性過剩問題逐漸顯現,行業開工率不足50%。但與此同時,2016年我國高端合成橡膠的總進口量卻達到148萬噸,是出口量的21倍。“發展高端合成橡膠的突破點在車用市場。”近期,業內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車用市場將成為合成橡膠工業未來的主要市場,企業應通過產學研結合,抓住這一市場機遇,推動我國高性能、綠色合成橡膠的發展。
產業結構性過剩嚴重
目前,中國合成橡膠的生產能力、產量、進口量、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且仍在快速增長。截至2016年底,我國八大合成橡膠的總生產能力達到創紀錄的578萬噸。有關人士預計,2020年,中國合成橡膠的生產能力將超過600萬噸。
在產能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合成橡膠的產量和裝置開工率卻在不斷減少。西北師范大學王芳平教授指出,2016年,我國合成橡膠的產量同比2015年減少約2%,繼續延續2014年以來產量下降的趨勢。裝置的開工率在2015年創新低之后,2016年進一步降低,整體裝置開工率不足50%。其中,聚丁二烯橡膠約為45%,丁苯橡膠約為54%,丁基橡膠約為26%,聚異戊二烯橡膠不足13%,產能過剩嚴重。
此外,據海關統計,2016年我國合成橡膠的總進口量達到148萬噸,總出口量卻僅為7萬噸。從數據上來看,進口額是出口額的21倍多,且進口的是國內目前無法生產或產量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高端合成橡膠。
中國石油合成橡膠高級技術專家梁滔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合成橡膠產能嚴重過剩,主要表現在先進與落后產能并存,低端產業大量重復建設,中低端產品集中,同質化競爭嚴重,高端產業存在缺口,新建裝置產業層次水平低,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車用橡膠市場是突破點
對于合成橡膠的未來,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低端產品已經成為了過去時,未來應走向高端、綠色、環保的產品,車用高性能合成橡膠是行業的機遇所在。
中國汽車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全年汽車產銷量達到2800萬輛,連續8年蟬聯全球第一。龐大的汽車市場,成為了為我國合成橡膠市場的機遇。汽車橡膠制品是汽車上的重要配件,汽車用各種橡膠制品不僅數量大而且要求高。目前,每輛汽車使用的橡膠配件達400~500個,重量約40kg(不包括輪胎),占整車的4%~5%,其產值占汽車部件總產值的6%。常用的車用橡膠有14種,目前國內汽車用橡膠制品品種約1200種,規格約8500個。從橡膠用量來看,60%為輪胎,40%為各種膠管、膠帶、油封、密封條、減振塊等。
蘭州化工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趙洪國告訴記者,在汽車輪胎和配件的制備中,都能找到特種合成橡膠的身影,而且隨著汽車工業對橡膠性能要求的不斷提升,特種合成橡膠在汽車制造中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據了解,汽車的通用橡膠材料用量比較大,但隨著近年來發動機向大功率、小型化方向發展,發動機周圍的環境溫度升高,排氣控制法規要求更加嚴格,加之含醇燃料的使用,迫使橡膠零部件提高耐熱、耐寒、耐油、耐老化等各項性能。所以,高性能特種合成橡膠的用量不斷增加,汽車是這些特種合成橡膠未來的主要市場。
“通用合成橡膠由于技術壁壘較低和部分產品全球產能過剩,利潤空間被逐步壓縮。而車用高性能特種橡膠是新興產業,因其具有的獨特性能,應用領域更為廣泛,增長態勢顯著,成為合成橡膠行業未來發展的新市場、新趨勢。”趙洪國說。
成果轉化是發展關鍵
中國合成橡膠協會前秘書長齊潤通指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合成橡膠行業的技術開發和創新工作有了很大提高,但這些成果大多停留在研究階段。因此,利用產學研結合的方法,促進研究成果實現工程轉化成為了我國合成橡膠行業發展的關鍵。
“要在做好知識產權保護的前提下,下大力氣抓好自主創新,根據市場的需求,對關鍵技術進行攻關,并實現成果轉化。”中國合成橡膠協會技術部高級專家王鋒說,“在今后幾年里,行業要在裝備、生產工藝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改變我國在高端產品生產關鍵技術和領域受制于人的現狀。同時,重視與下游加工企業合作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加強與國內科技機構的聯合攻關,利用產學研等機會和平臺,不斷加強成果工程轉化能力,進一步增強中國合成橡膠行業的核心競爭力,趕上國際合成橡膠發展的步伐。”
趙洪國也認為,我國合成橡膠行業應在整合國內資源的基礎上,建立起產學研用的現代化平臺,用技術推動產業化,集中力量在高性能化和功能化的產品上實現轉型升級。“只有開發出更先進、更環保、低成本的合成橡膠生產技術并在生產過程中實現成果轉化,才能掌握市場先機,從而擴大市場占有率。同時,只有控制好產能的膨脹,才能消除惡性競爭,使企業獲得市場競爭力。”趙洪國如是說。
據了解,目前,合成橡膠行業的科技創新尤其是成果轉化,已經成為了行業內的共識。近年來,中國石油在整合內部技術力量的同時,聯合國內的加工應用企業,組建了“產學研用管”五位一體的創新團隊,轉變過去一味要產能、上裝置的粗放式發展方式,有力地推動了該企業的轉型發展。